天津康沃伊
联系我们
天津康沃伊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天津地址:中国天津河西区永安道
罗马花园E座18楼
上海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佳京路99弄202号
沈阳地址:沈阳市铁西区北一东路
81号
金桥国际3-1-1226
企业邮箱:hunter@convoy.net.cn
邮 编:300400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比起技术储备,特斯拉真不如传统车企
发布日期:2019-1-9 浏览次数:3931次
 从各自角度来讲,特斯拉和传统车企都在做他们唯一可以做的事情。


「企业号」专栏,铁西区的李子的个人专栏,专注谈汽车商业,每周三更新。查看往期文章请点文末【阅读原文】

上——专利的决定性有多大

前些天在微博上又看到了「特斯拉和传统车企谁更强」的争论,双方观点还是原来的样子:

特斯拉支持者:特斯拉在纯电动技术储备上已经领先传统车企了。

传统车企支持者:传统车企一旦发力,分分钟秒掉特斯拉。

传统车企支持者阵营有一个很强力的理论依据,就是专利数量。网友「Sabercon」在微博里详细列出了这一论据。

具体内容可以去搜索网友Sabercon的微博

谁也不敢断言什么事情,但是专利究竟对于商业竞争的决定性意义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标准答案。一个很显然的案例是,苹果的专利数量就比不过IBM、三星和微软,而且差距还挺大的。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Google一下过去几年科技公司新增专利数量的状况,IBM、三星等等公司也一直都要远远高于苹果,事实上在任何单项的领域,比如AI、折叠屏幕等等具体的技术方向上,苹果的专利数量也一直都是低于他的竞争对手的。

专利数量没有任何优势,但苹果在科技领域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特斯拉之所以看起来并没有很费力就在市值上超越了很多传统车企,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恰恰就因为苹果作为先例摆在那里,想象空间太大了。

专利当然很了不起,但它终归只是组成最终答案的条件之一,它的决定性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恐怖。

吴伯凡老师曾经提到过很多大公司与专利有关的经营思路。其一是松下幸之助的「水库哲学」,大体是说企业要时时刻刻做好资源的储备,便永远有可期待的未来;其二是诺基亚前任CEO奥利拉上任时谈到面对困境的解决方案,「诺基亚有好多未打磨的钻石,我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这些钻石打磨得璀璨耀眼」。

松下幸之助的「水库」和奥利拉的「钻石」所指的或许都并不是专利,不过他们整体上的思路大体是一致的,他们相信企业资源储备的积累是极为重要的,并且在面对变化时,这些储备可以让他们立于不败之地。

巨大的专利储备在很大程度上就类似于这种储备资源的思路。从本质上,专利储备就像面对未来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再怎么充分终归也只是准备工作,它并不能证明最终的结果就一定好。就好比一个人有很高的学历,而且获得学位的专业非常广泛,但这并不能证明这个人的就会取得很高的成就,最终他还是要在具体的工作中去证明自己。

今年六月份,苹果和三星之间持续七年的专利诉讼案达成和解,后者最终向前者赔偿数亿美元。专利储备占据领先的三星是这场诉讼的被告方,诉讼结果也是他们吃了大亏,但诉讼具体涉及到的专利项目并非技术上的,而是针对的产品设计与系统图标等等内容,都是直接体现在产品上的。

苹果更在意产品。特斯拉成了领跑者,依据也是他们的产品,Model S、Model X、Model 3在市场上证明了自己。

中——专利思路与产品思路

看一下新造车公司的产品投放节奏。

特斯拉2003年成立,08年开始销售Roadster,12年Model S开始交付,15年Model X开始交付,2017年Model 3开始交付。蔚来2014年11月成立,ES8今年夏天开始交付。威马2015年12月成立,EX5刚刚公布了配置单,预计今年下半年开始交付。

传统车企比较成熟的纯电动量产车包括日产聆风、宝马i3、捷豹i-Pace等等,更多的传统车企还没有成熟的全新纯电动产品出现。

这里就不讨论新造车公司和传统车企对纯电动车型的理解了,比如究竟是一整块触控屏还是实体按键逐步过渡之类的,这些都不去谈了。我们只说产品投放的节奏,传统车企显然是太慢了一些,即便是我们上述谈到的那些已经被推出出来的产品,甚至聆风还在全球范围有很高的销量,传统车企对待它们的态度仍然是非常保守的,聆风到现在也没进入中国,更不要说这些产品和传统燃油车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营销投入和产能分配了。

拥有全球最高销量EV聆风的日产,却在中国投放了轩逸纯电(图片来自网络)

从各自角度来讲,特斯拉和传统车企都在做他们唯一可以做的事情。

特斯拉为代表的新造车公司如果不快速推出产品去争取市场回报,那么他们就连活下去的资格也没有。他们必须用产品说话,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李书福(开始造车时)和李想说过类似的两句话,前者说「(想做什么)就去做呗」、后者说「遇到什么事儿我不想那么多『该怎么办』,我就去做就是了」。对于新造车公司,先做技术储备再推出产品是不可能的事情。

传统车企的决策依据则不是企业家精神而是股东的意志,盈利才是最优先要考虑的东西,技术储备恰恰就是排在第二位的超级重要的考虑因素,其意义在于保证企业可以在未来也有可靠的盈利能力。

特斯拉的股东是因为相信马斯克才投资,而传统车企的股东是看到了真金白银的收入才投资。投资理念不一样,接受的经营思路当然也不一样。

事实上我们回顾一下舆论对特斯拉的否认,其口径其实一直在变化:一开始说Model S只是个「噱头大于实质的玩具,触控屏不实用、工艺粗糙」;之后说「烧钱没有未来」;再到现在则是「电动车已经一百年历史了,传统车企不做只是因为赔钱,一旦发力分分钟秒掉特斯拉」。

其实每个阶段都对了一部分,作为新造车公司的特斯拉工艺粗糙、烧钱这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但是是不是能分分钟秒掉特斯拉却不一定。我很理解大众文化中对于强者的「静如处子、动若脱兔」的想象,在大众的观念里,强者不会轻举妄动,而是在冷静的分析局势之后一击致命。这种思路也未必是错的,但正如它也未必是对的一样。

部分传统车企很有可能是在观察,等待新造车公司跑通一条路之后再跟进,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去规避风险,甚至可以避免很多在他们看来不必要的损失,毕竟现在大规模开发生产销售电动车对他们来说是赔钱的买卖。

甚至在一些传统车企看来,连最基本的技术路线都还是不确定的:电动车是不是真的有未来,氢燃料电池会不会才是真正的答案,混动是否才是主流,汽油车有没有可能复活,这些都是会被考虑的问题。

未来的汽车究竟什么样子还不清楚,不妨等等,再确认一下,找准了大势所趋的方向再说。

下——真有不可逆的大势所趋吗?

电视产业曾经有过一次等离子和液晶两种趋势的选择。松下、长虹选了等离子;三星、夏普选了液晶。最终等离子落败,液晶成为主流。

关于手机,有一种声音认为翻盖手机和小屏实体键盘手机现在并非没有市场,但是整个行业的趋势被所有厂商的行动给踏平了,大家都在生产智能大屏虚拟按键手机,实体按键智能手机就算有市场也没有厂商去做了。

关于等离子为何败给液晶,说法其实有很多,但我个人最认同的说法是,液晶阵营的参与者战斗力太强了。等离子本身就只能作用于大屏,而液晶是大小通吃,因此后者阵营中的参与者更多,前者阵营中,松下是当时的领头羊,长虹只有国内市场,而三星、夏普的发展欲望更强,动作更果敢。整个产业的结构在动态环境中,因为前期不同阵营企业的投入力度和节奏被带入了液晶的方向上,产业链的发展因此更迅速,技术成本等等条件都有更快的升级。

大屏智能手机的案例说明了同样的问题,苹果把市场带进了智能大屏虚拟按键的产品形态上,增量市场用户投票给了iPhone,传统手机理论上可能存在的市场被漠视掉也是顺理成章。

所以说,趋势真的像是物理公式一样,是「天何言哉」般的存在吗?或许所谓的趋势,其实是一个动态的选择过程,谁最先做出了漂亮的产品,谁最先占领了市场,产业链和其他厂商便跟进上去,一起造就了一个「不可逆的大势所趋」吧。

所谓改变世界,说的不就是扭转乾坤、造就一个新的趋势吗。

纯电动的确不一定就比氢燃料电池车和混动车好。它们都不过是车的驱动方式而已,只是产品结构里的一环而非全部。但是特斯拉最先用纯电动的方式创造了最酷的产品,而且正在激进地快速扩张市场,带动了其他厂商和产业链的跟进发展,所以现在纯电动已经拿到了领跑位置。

Model S国内首批用户交付(图片来自网络)

氢燃料电池车并不是没有机会,但是如果仍旧只有丰田一家在做,而且还是用一种边观察、边积累的方式,那么它就没有胜算,它的升级会很缓慢,而纯电动的升级却会是指数级的。

特斯拉愿意开放自己的专利给竞争者使用,但传统车企又不傻,怎么会做帮对方造势的事情呢。反过来说,如果只是拥有专利,却眼看着市场和产业被竞争对手牵着走,专利的价值也就永远只是在纸面上的可能性了。


图文转自:铁西区的李子的个人专栏

以上评论仅代表作者个人

版权声明:所推送的部分文章、图片和视频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联系,我们将积极配合处理。

天津公司地址:中国天津河西区永安道罗马花园E座18楼
天津康沃伊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津ICP备12345678号
首页 | 公司简介 | 主要客户 | 职位发布 | 新闻中心 |  服务流程 |  联系我们